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 正文

环球热头条丨多因素催生储蓄意愿 多家上市银行存款创新高2023-01-19 09:15:58 | 来源:证券时报网 | 查看: | 评论:0

见习记者 张艳芬

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继近期央行披露住户存款激增后,上市银行业绩快报也显示,不少银行新增存款创新高。


(相关资料图)

截至昨日,已有9家A股上市银行在2022年业绩快报中披露了存款数据,均显示存款增速相对较快。其中,有4家银行存款增速超过15%,瑞丰银行以23.27%的全年存款增速居首,招商银行也以18.73%的存款增速居前。

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经历了两轮下调,定期存款利率已步入“2时代”,大额存单的利率也降低至“3时代”。但一边是商业银行揽储降温,另一边是居民存款热情升温。近几个月,很多商业银行大额存单受到客户抢购,上演“一单难求”、上架即“秒空”的境况。

多家券商认为,居民储蓄意愿的增强,既有宏观经济波动下预防性储蓄的原因,也有债市调整造成了债基和理财收益不佳的因素所致。

上市银行

新增存款创新高

目前,已有9家A股上市银行业绩快报披露了存款数据。它们2022年末存款总额较年初增幅均超过了10%,且超过15%增速的有4家银行,分别是瑞丰银行、招商银行、常熟银行、张家港行,增速分别为23.27%、18.73%、16.81%、15.22%。

具体看,有6家银行2022年的新增存款超过2021年,不少银行的新增存款创新高。其中,瑞丰银行以23.27%的存款增速居首,该行截至2022年末的总存款为1236.72亿元,全年新增存款达213.13亿元,是上一年的两倍有余。

招商银行去年第四季度新增存款4457.29亿元,此外该行2022年新增存款达1.15万亿元。对比之下,该行2021年和2020年的新增存款刚超过7000亿元。

平安银行2022年延续存款高增态势,全年新增存款3221.66亿元,其中第四季度新增665亿元,同比多增约281亿元。

居民存款为何高增长?

对于居民存款高增问题,多数市场观点较为一致,即认为因疫情、宏观经济等多个因素,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高,使得“合意”的存款水平提高,以抵御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浙商证券估算数据显示,2020年后居民超额储蓄率约为5.2%。疫情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是疫情防控或高感染率出现,无法消费导致的被动性储蓄;二是源于对经济走势和收入预期悲观、以及产业结构转型(教培、互联网、地产等)导致的预防性储蓄。

有券商认为,宏观经济政策与居民行为的改变都会影响居民存款。

“从信用机制出发,货币信用体系中的所有存款都是派生出来的,存款的增长对应着货币信用体系的扩张。”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静静团队尝试从宏观的角度或从货币信用体系角度来理解当前的居民存款状态。结合数据,该团队发现,2022年不仅居民存款出现了超过原有路径的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也出现“超额”增长。

“2022年以来,银行体系存贷差增加较多,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8.1万亿元,同期新增存款22.8万亿元,9月末存贷款余额的差值为44.2万亿元,较2021年末扩大4.7万亿元,引起一些关注。”对于存款高增现象,央行曾在《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作过描述。

央行认为2022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存款总体增长较快,同时由于疫情等特殊因素,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居民存款与企业存款之间的循环不畅。

2022年11月之后的债市调整,引发了银行理财“赎回潮”。在债基、理财收益率不佳,且银行理财打破“刚兑”背景下,稳健型投资者转向存款配置的意愿大大增强。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居民存款高增核心原因是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且未来不确定性加大,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同时,疫情对消费场景破坏较大、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以及资本市场表现欠佳等因素,消费和投资行为难以开展,也会带来居民被动储蓄的增加。

展望2023年,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则看好外资流入及个人投资者入市,即居民超额储蓄存款释放流入股市,对权益市场行情的带动。他认为,我国股市仍是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基于对资本市场更强投资意愿及更高的认知度,我国居民当前较高的超额储蓄存在较为畅通的路径进入资本市场,进而成为股市行情放大器。

银行负债管理成本加大

在低利率环境下,银行存款的增加无疑会推高负债端成本,商业银行面临息差进一步下行压力。

2022年9月,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其中定期存款下降幅度较大,三年期定期存款下调15个基点(BP),其他期限定期存款下调10BP,活期存款利率下调5BP至0.25%。

此次调整范围扩大到了几乎所有存款产品,而上一次银行官网存款挂牌利率调整还要追溯到2015年,距此次大范围调整已有7年之久。

同时,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商业银行降低负债成本、维护息差已成为重要的共识,并多次在重要业绩发布会上提及。

张家港行 浙商证券 招商银行 招商证券 国信证券 瑞丰银行 平安银行 常熟银行

上一篇:半月净买入126亿美元!外汇局:近期外资参与境内证券市场保持活跃,跨境资金流动有望更加稳定 外资入市保持活跃 跨境资金流动更趋稳定下一篇:

最近更新